中华锯花天牛,Apatophysis sinica (Semenov-Tian-Shanskij,1901),是天牛科锯花天牛属的一种有害昆虫,寄生在多种植物上,蛀害植物致受害株生长发育不良。分布于我国大多省份。
- 中文学名
- 中华锯花天牛
- 拉丁学名
- Apatophysis sinica (Semenov-Tian-Shanskij,1901)
- 别 称
- 中华薄翅天牛,薄翅锯天牛
- 界
- 动物界
- 门
- 节肢动物门
- 亚 门
- 六足亚门
- 纲
- 昆虫纲
- 亚 纲
- 有翅亚纲
- 目
- 鞘翅目
- 科
- 天牛科
- 亚 科
- 天牛亚科
- 属
- 锯花天牛属
- 种
- 中华锯花天牛
- 分布区域
- 中国大部分地区
中华锯花天牛简介
编辑Apatophysis sinica (Semenov-Tian-Shanskij)鞘翅目,天牛科。别名中华薄翅天牛、薄翅锯天牛。分布在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陕西、山西、北京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区,图:中华锯花天牛(左)和龟背天牛成虫。
编号:
| 16859
|
拉丁目名:
| COLEOPTERA
|
中文目名:
| 鞘翅目
|
中文科名:
| 天牛科
|
拉丁科名:
| Cerambycidae
|
中文亚科:
| 花天牛亚科
|
拉丁亚科:
| Lepturinae
|
中文属名:
| 锯花天牛属
|
拉丁属名:
| Apatophysis
|
拉丁种名:
| sinica
|
定名人:
| (Semenov-Tian-Shanskij)
|
中文名:
| |
生境:
| 寄主植物:
|
国内分布:
| 河北, 山东, 江西, 四川
|
资料来源:
| 中国经济昆虫志 鞘翅目 天牛科
|
中华锯花天牛俗名
编辑中国北方地区多叫其为黑斑母。身上会发出一种恶臭味!
中华锯花天牛寄主
编辑中华锯花天牛特点
编辑中华锯花天牛习性
编辑山东3年完成1代。末龄幼虫于3月下旬从根部隧道中爬出,入土后作土室化蛹,3月底、4月初进入入土盛期;4月中旬大多进入预蛹期,经10~15天于4月下旬~5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,蛹期15—20天;5月中旬成虫羽化。初羽化的成虫在蛹室内静伏约10天,于5月下旬出土并于当天交尾,当天或翌日开始产卵。卵期10天左右,6月下旬进入孵化盛期。该天牛多把卵散产于近表土3cm处,产卵历时4—8天,每雌产卵62—246粒。该昆虫发生轻重与寄主生长年限有关,牡丹生长年限多的,受害重。
中华锯花天牛防治方法
编辑1.在该天牛化蛹盛期进行中耕,破坏土室灭蛹。
3.保护和利用其天敌。
4.在牡丹根际打孔3-4回孔,深约20cm,每孔投放入磷化铝一片,或将带有虫害的苗木放在密闭的室内用磷化铝熏杀,均有好的效果。
5.化学防治 在成虫出土盛期即5月下旬可用50%马拉硫磷乳剂1500倍液、90%敌百虫晶体1200倍液等喷洒,5天1次,连喷2-3次即可。在卵孵化盛期浇灌50%辛硫磷乳油或40%甲基异柳磷乳油1500倍液、48%乐斯本乳油1300倍液。[4-5]
中华锯花天牛特征
编辑雌成虫体长11~26mm,雄体长11~20mm,栗褐色或黄褐色。头、胸带褐棕色,鞘翅端部浅黄褐色,体具稀疏短黄绒毛。头近圆形,上颚前伸,额唇基凹,额中央具纵沟1条,复眼大,头部生小刻点,细密。触角11节,基瘤尖明显,柄节粗壮。雄天牛触角较体长,雌天牛短于体长。前胸背板刻点细密,中间略凹陷,具圆形瘤突2个,两侧缘各生小齿突1个。鞘翅较前胸宽,翅面上也生细密的点刻,端部不明显。足长。卵长1.5mm,长椭圆形,浅黄至浅黄绿色。末龄幼虫体长20~32mm,头近长方形,触角褐色,第3节,第l节长,端部具3根刚毛。上颚黑色,三角形。前胸较中、后胸之和为长,其前缘具浅褐色横带l条。背板硬化,中间具浅纵沟1条,其两侧各具不明显弯曲浅沟l条,呈水字形。离蛹乳白色至黄色。
词条图册
更多图册
- 参考资料
词条标签: